海归葛均波开创多个国内首例

中国人物网编辑部 实业报国 人物风采评论33,450字数 2692阅读8分58秒阅读模式

中国人物网消息 在手术室里连轴转,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的生活常态。2016年,在纪录片《人间世》中,葛均波接手了一个棘手的病例。此前,专家会诊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给出更好的手术方案,而他却凭一己之力化险为夷。刚下手术台不久,他又接手第二台高难度手术,却因过度劳累,出现了手控制不住地连续抽筋的情况……

海归葛均波开创多个国内首例

医生葛均波身上有多个标签: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安徽省省立医院院长……但在众多角色中,他说自己最喜欢医生,立志做一名好大夫。在这一初心的鞭策下,现年57岁的葛均波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

葛均波觉得,在几个关键的人生路口,自己都搭上了时代的列车。他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中至镇葛家崖头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时就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顺理成章考入当地一所好中学。1977年,葛均波上高一,中国宣布恢复高考。年仅16岁的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考生,是整个五莲县仅有的三名“跃龙门”的大学生之一。

考入青岛医学院后,他是那种连整本书都能背下来的学霸。作为该校同届75名大学生中4名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之一,葛均波于1984年进入山东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硕士,并且是导师所录18名研究生中的第一名。硕士期间,他的研究方向为小儿科先天性心脏病。当时,很多病儿都来自农村,由于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等送来就医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加之当时医疗水平还比较有限,这些小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这让葛均波深感痛心,并萌生了在学术上继续深造的想法。

硕士毕业后,葛均波进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心内科博士。那时候,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逐渐有条件推进一些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1990年,他通过选拔,被送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进行联合培养。

在德国,葛均波完成了博士与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当时,他的德国导师是一位临床大夫,对留学生事务不是很清楚,阴差阳错之下,把本该给他办理的学习执照误办为行医执照,这让他有了接触病人的机会。而那时,介入心脏病学正好刚刚起步,血管内超声技术还鲜有人做,导师便把这一部分工作交给他。 

一开始的工作非常基础:病人放置导管后,葛均波负责压着导管以免病人出血。这一压就是半小时以上,一天七八个病人下来,有时候手都会抽筋。现在回想起来,葛均波认为,正是这样的锻炼让他掌握了一手“绝活”:放置导管后出血的病人只要经他压一下导管,就不会出现血肿。葛均波说,现在很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从小事琐事做起,一从医就急于上手术台,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就这样,葛均波成了血管内超声技术的最早“掘金者”,那时候,他每做一个病例就可以发表一篇文献。凭借这些研究,一系列荣誉与头衔随之而来:国际介入性心脏病新技术大会副主席、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国际冠心病协会顾问委员会唯一华人,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等等。

1995年是葛均波到德国的第五年,彼时他已经做到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也是在这一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德国。在一场中德两国领导人出席的晚宴上,葛均波等6名中国人受邀参加,当时,江泽民告诉他们,应该回国服务,祖国需要他们。此后不久,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便邀请他回国参观一个月,从大连到北京,再到连云港、南京、上海。对方说让他看看哪个城市合适,考虑回来为祖国作点贡献。

1999年,葛均波下定决心回国,回到上海,成为第一批长江学者。由于国内人才紧缺,甫一回国,年仅37岁的葛均波就被任命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不过,葛均波并没有一上来就打开局面。起初,大家认为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只能“做做老鼠试验,发发论文”,他得到同事的认可是在几次重要的手术之后。一些棘手的病情在他手里转危为安。“慢慢地,来找你的病人越来越多,同行对你越来越尊重。作为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首先要证明你有能力来去带领这个学科。”

擅长开创新的治疗方法与专用器械,是葛均波应对疑难心血管问题的法宝。回国第一年,许多个“国内首例”就迅速奠定了他在国内业界的地位,这些开拓包括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首例高频旋磨术、首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等等。以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为例,这种手术方式让病人出血更少,且不必在术后躺卧36小时,大大节省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与时间。

二十多年前,国内的心脏支架都是进口的,单价高达4万元左右。在那个小汽车还尚未普及的年代,民间说法是一个人如果装3个心脏支架,就等于损失了一辆桑塔纳汽车。葛均波决心改变这一局面。由于猪的器官大小跟人体器官比较接近,他们选择用猪进行试验。经过在200多头猪身上的试验,2005年下半年,由葛均波团队研制的国产“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上市,将这种器械的价格一下子拉低至一万元左右。

葛均波认为,在心血管领域,介入手段可以使得原本需要打开胸腔的有创大手术变为微创的修复或置换,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近些年,他也在积极地实践与推进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成果转换与商业化。去年,他的团队发明的二尖瓣夹合器刚刚完成了探索性临床研究,原本需要开胸手术的二尖瓣反流病人,现在只需要在心前区切开3厘米的切口,送入器械就能完成瓣膜置换。

除了医疗界的“主业”,葛均波的另外一个社会身份是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他在回国的第二年就加入九三学社。在葛均波看来,加入九三学社不仅使他有了精神的引领,也让他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及全国政协委员,每年,葛均波都以提案的方式参政议政。“我每年提案都有五六个,几乎都是从医学与科学这个角度来帮助国家和行业的发展。”葛均波说。这些年,作为医疗卫生界的代表委员之一,他的许多提案贴近民生问题,比如,加强医学科普教育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完善和深化胸痛中心急救体系建设,完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普及和推广培训计划等。

有时,他的提议得不到响应,甚至遭到反对。对此,他认为,自己作为科学界从业者,只是给决策者提供参考,而且政策的制定过程本身也是协商的过程,所以意见不被采纳也并不能挫伤他参政议政的热情。比如,根据一些数据分析,十年前,他就建议国家逐渐放开人口生育。在那个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的年代,他的这一建议招致不少批评,但他不为所动,在下一年继续呈交这份提案。

葛均波团队研发的完全可降解支架有望于今年年底上市;2019年6月,他的团队为一位患者实施了亚洲首例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手术……在处理各种疑难病例、带领学科发展、承担社会职务之余,如今,葛均波仍在继续创造他的“首例”故事。

中国人物网编辑部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10-10 15:04: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renwu.org.cn/renwu/shiye/2019/10/10/archives/1970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