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李喜贵-邓泗洲为台湾红藜粤北产业链核心引擎与未来方向

中国人物网总编室 新闻中心评论2,239字数 10574阅读35分14秒阅读模式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李喜贵-邓泗洲为台湾红藜粤北产业链核心引擎与未来方向

一、项目背景与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台湾红藜作为一种兼具文化价值和营养价值的特色作物,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台湾特色作物红藜在大陆推广与产业化的台资农业企业,由台湾中华商务交流总会会长孟鸣主导创立。以下为其核心信息整合:以台湾红藜(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营养超级食物”)为核心,推动两岸农业技术融合与乡村振兴,构建“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打造健康食品品牌。

董事长孟鸣作为台胞代表,自2013年起通过农博会推广台湾红藜,2023年正式启动大陆种植计划。其团队深耕两岸农业合作,将红藜从台湾花莲引入辽宁、广东等地,形成跨区域产业网络。辽宁:在桓仁、辽中、清原、营口建立试验田,实现规模化种植(如阜新县干旱地区试种成功,收益比传统作物高50%以上)。产品开发有: 创立品牌“藜酷”(THE RUBY IN GRAINS),推出红藜籽粒、秆及深加工产品,包括养生汤包、参茶、饼干、挂面、代餐粉等,覆盖健康轻食与功能食品领域。联动国稻种芯(广东)农业科技等企业,整合技术资源推动“功能性农业”转型。 将红藜从台湾原住民的“神圣作物”转化为两岸融合纽带。其成果亮相2025年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展示从种子到产业的完整链路,目标推动红藜成为全民健康与乡村振兴的“双赢载体”。在大陆的种植推广已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典范。在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的支持下,台湾红藜的成功试种与产业化发展不仅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也为乡村振兴和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研究聚焦于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领域里邓泗洲台湾红藜的成功试种情况,包括试种的具体过程、技术要点,以及其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旨在系统梳理该项目的经验与成果,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全方位剖析台湾红藜在粤北地区的成功试种过程、经验与成果,以及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的思路、进展与成效。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官方文件、项目报告、媒体报道等资料,系统梳理台湾红藜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内容:

  • 台湾红藜的生物学特性与营养价值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对台湾红藜产业的支持
  • 邓泗洲台湾红藜在粤北地区的成功试种过程
  • 台湾红藜产业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
  • 国稻种芯(广东)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动台湾红藜产业发展中的具体举措、成果与未来方向

二、台湾红藜的生物学特性与营养价值

2.1 台湾红藜的生物学特性

台湾红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是一种原产于台湾的藜科植物,是台湾原住民世代相传的”神圣作物”和传统主食。它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台湾红藜植株呈扫帚状,高度可达3米,浅根系;花序为穗状,主梢与侧枝均结籽(自花授粉);种子呈圆形片状(直径1.5-2mm,似小米但更轻),颜色多样,其中红紫色系因营养突出被称为”台湾红藜”。需特别说明的是,红藜种子表皮含水溶性皂角苷(食用前需清洗去苦),叶形似鸭掌(英文名”Goosefoot”)。

生长习性:台湾红藜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合在山区、坡地等边际土地种植。它是短日照作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在粤北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广东粤北楼下村地区的试种取得阶段性进展,标志着其从台湾”生命粮”向大陆农业新宠的跨越,填补了华南地区引种空白。

2.2 台湾红藜的营养价值与健康功效

台湾红藜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证为”全球唯一单体植物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超级食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

蛋白质含量高:台湾红藜蛋白质含量为16%-22%(媲美牛肉20%),且为优质植物蛋白,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每100g红藜叶含蛋白质4.11g,是补充植物蛋白的优质来源。

膳食纤维丰富:台湾红藜膳食纤维含量达14%(燕麦的3倍、地瓜的6倍),显著提升饱腹感并调节肠道健康。其中红藜杆的膳食纤维含量更高,每100g含9.5g,约是燕麦的2倍。

矿物质含量高:台湾红藜富含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铁含量为白米的28倍、地瓜的11倍;钙含量为白米的50倍、燕麦的6.5倍。锌含量高达15mg/100g(约是牡蛎的2倍),与硒元素协同作用,可辅助维持前列腺健康。

抗氧化成分丰富:台湾红藜富含类黄酮、维生素E、硒、锗等抗氧化物质,总酚含量是稻米的100倍以上,具备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功效。

功能性成分:台湾红藜含有支链氨基酸(BCAA),能直接被肌肉利用,减少运动后乳酸堆积;特有离氨酸+植化素组合,有助于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低GI特性:台湾红藜升糖指数仅55,适合控糖减脂人群,有助于告别”大肚腩”与”啤酒肚”。

这些特性使得台湾红藜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体重管理、慢性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

三、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与台湾红藜产业的关联

3.1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功能性农产品发展机遇

2025年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之年,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上多次强调功能性农产品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化实施:国家卫健委于2025年初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同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倡导全民重视体重管理,遏制超重和肥胖上升趋势。

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的出台:2025年4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提升健康饮食消费水平”,加强优质农产品产销衔接,鼓励批零企业设立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

营养健康指导的强化: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建议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患者提供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指导要点,强调功能性食品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2 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对台湾红藜产业的支持

在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的支持下,台湾红藜作为一种功能性农产品,得到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的展示机会:台湾红藜在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上多次展示,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双主题的生动注脚。平台展示使台湾红藜从地方特色作物上升为全国性的健康食品。

功能性研究的政策支持: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鼓励对台湾红藜的功能性成分进行研究,支持其在体重管理、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首次系统研究台湾红藜的抗肥胖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健康消费促进的政策红利:台湾红藜作为健康食品,受益于《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在市场准入、消费促进、品牌建设等方面获得支持。该方案提出要”实施促进营养健康专项行动”,为台湾红藜等功能性农产品提供了政策支持。

健康知识普及的推动: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平台将台湾红藜纳入健康知识普及的范畴,通过全民营养周等活动,推广台湾红藜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2025年全民营养周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与台湾红藜的健康特性高度契合。

这些支持为台湾红藜在大陆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也为邓泗洲在粤北地区的成功试种奠定了基础。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李喜贵-邓泗洲为台湾红藜粤北产业链核心引擎与未来方向

四、邓泗洲台湾红藜在粤北地区的成功试种

4.1 试种项目的发起与前期准备

邓泗洲作为广东省粤北,积极推动台湾红藜在粤北地区的试种,项目发起与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两岸农业合作的契机:2024年11月,在广东省委台办”投身百千万、台胞在行动”活动中,邓泗洲与台胞孟鸣团队对接,将台湾红藜试种项目引入粤北地区,作为两岸农业技术交流的重点项目。

前期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在项目启动前,邓泗洲团队与台胞孟鸣团队共同开展了前期调研,对粤北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了详细考察,确认了粤北地区适合台湾红藜的生长。

合作模式的确定:项目采用”村集体引进+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拟整合大陆基层场景优势与台湾农业技术资源,推动红藜从”单一种植”向”产业化运营”跨越。

4.2 试种过程与关键技术要点

邓泗洲台湾红藜粤北试种项目于2025年正式启动,试种过程中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品种适应性研究:此次试种是华南地区首次引种红藜,成功填补了该区域种植记录。试验重点考察红藜在广东气候、土壤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如出苗率、抗病虫害能力)、产量及营养成分,为其南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种植技术标准化:项目借鉴了台湾红藜的种植经验,结合粤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红藜种植技术规程》,对红藜的选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了标准化规范。这种标准化种植模式确保了红藜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有机种植模式的应用:试种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种植标准,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确保台湾红藜的高品质和安全性。这一做法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也符合健康中国战略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要求。

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项目引入了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红藜种植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红藜种植的科学性和效率。

种植技术要点总结

  • 选地要求:选择海拔200米左右的土地,土壤质地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避风环境,充足的阳光照射和良好的排水条件。
  •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避开高温季节,将开花期、成熟期与当地雨季错开。在广东地区,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播种,具体时间根据海拔高度调整。
  • 播种方式: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一般播种深度为2-3厘米,密度根据品种和土壤条件调整。播种量一般为0.15-0.4公斤/亩,每穴4-6粒。
  • 田间管理:包括除草、灌溉,特别是在藜麦生长初期,要及时除草,避免杂草与藜苗竞争养分。台湾红藜抗性强,病虫害也较少,基本不需要进行药物防治或仅在必要时进行防治。
  • 施肥管理:结合整地,施足底肥,有条件的可在翻地前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3吨或者腐熟牛羊粪800-1000公斤,尿素10-20公斤,磷酸二铵10-20公斤,硫酸钾3-5公斤或亩施复合肥10-25公斤。
  • 收获时机:当植株叶片变黄或变红,叶片大多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种子进入蜡熟期时,应及时收获。收获时,要选择晴天进行,避免雨水影响藜麦的品质。

4.3 试种成果与经济效益评估

经过半年多的试种,邓泗洲台湾红藜粤北试种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

试种成效显著:粤北试种基地的台湾红藜生长状况良好,挂果率高,产量达到预期目标。这一成功试种填补了华南地区台湾红藜种植的空白,为台湾红藜在更广泛地区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品质量优异:经检测,粤北试种的台湾红藜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特别是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关键营养成分含量丰富,符合高品质功能性农产品的标准。

经济效益初步显现:虽然试种规模较小,但初步测算显示,台湾红藜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传统作物。根据辽宁地区的经验,种植藜麦相比种植传统作物玉米收益提高至少50%以上,粤北地区的经济效益有望达到相似水平。

示范带动效应:粤北试种基地成为展示台湾红藜种植技术和成果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农民和农业企业前来参观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未来规划:项目计划5年内建设红藜产业园,开发”红藜+文旅”融合模式,通过种植体验、产品加工观光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五、台湾红藜产业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

5.1 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台湾红藜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的建设,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针对台湾红藜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提出的:

产业标准化的重要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台湾红藜作为一种特色农产品,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台湾红藜在大陆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认可度的提高,产业发展面临着标准缺失、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建设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健康中国战略对功能性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台湾红藜产业标准规划平台,有助于规范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标准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台湾红藜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可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李喜贵-邓泗洲为台湾红藜粤北产业链核心引擎与未来方向

5.2 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的思路与框架

台湾红藜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的建设,遵循”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思路,构建了完整的标准体系框架:

“全产业链”标准化思路:平台以台湾红藜的全产业链为对象,涵盖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这一思路与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全产业链标准化”理念高度契合。

“三产融合”的发展框架:平台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思路,不仅关注种植环节的标准化,还注重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标准化建设,构建了”一核两心四区”的产业结构框架。

“健康导向”的标准定位:平台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将台湾红藜的健康功能作为标准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突出产品的健康价值和功能特性。这一定位与《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高度一致。

“两岸协同”的创新模式:平台充分发挥两岸农业合作的优势,整合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技术资源和标准体系,形成具有两岸特色的产业标准。这一模式为两岸农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5.3 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台湾红藜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实施推广和标准评价改进三个方面:

标准体系建设:平台构建了涵盖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包装储运标准、标识标签标准等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主要包括:

  • 种植标准:包括《红藜种植技术规程》、《红藜品种标准》等,对红藜的选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了标准化规范。
  • 加工标准:包括《红藜米》(GB/T 22502)、《红藜茶加工技术规范》等,对红藜的加工工艺、质量要求、包装标识等进行了规定。
  • 质量安全标准:包括《粮食卫生标准》(GB 2715)、《药食同源类食品质量要求》(T/CIET 167-2023)等,对红藜产品的卫生指标、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等进行了规定。
  • 检测标准:包括《红藜米检测》标准,规定了红藜产品的营养成分检测、安全卫生指标检测、物理与感官品质检测等方法。
  • 包装储运标准:对红藜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储存条件、运输要求等进行了规定,确保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

标准实施推广:平台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动标准的实施和推广。主要措施包括:

  • 示范基地建设:在楼下村建立了红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作为技术展示和培训的重要场所。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红藜种植,扩大了产业规模。
  • 技术培训与指导:定期组织农民开展红藜种植技术培训,邀请台湾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 质量认证服务:协助农民和企业在地标、生态食品认证等,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标准评价改进:平台建立了标准评价机制,定期对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主要包括:

  • 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定期对红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进行评估,分析标准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 标准修订完善:根据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结果和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标准国际化:积极推动台湾红藜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5.4 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台湾红藜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

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平台已初步建立了台湾红藜的标准体系框架,包括种植标准、加工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标准等多项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台湾红藜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平台将在乐昌市廊田镇楼下村建立的红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已成为展示红藜种植技术和成果的重要窗口。将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红藜种植,扩大了产业规模。

产业链整合效果明显:平台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台湾红藜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目前,已形成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平台通过标准化建设,提高了台湾红藜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在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台湾红藜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展示获得了广泛好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平台建设带动了台湾红藜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据初步测算,标准化种植的台湾红藜产值比传统作物高出50%以上,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国稻种芯(广东)科技有限公司在台湾红藜产业发展中的举措与成果

6.1 公司概况与战略定位

国稻种芯(广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农业大健康领域的科技企业,是中食国粮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公司提倡在”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健康””精准营养”到”功能性”转型的农业大健康新时代,”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理念是公司集群→国粮药食、国粮种芯、中食国粮,以及国稻种芯-国麦种芯-国豆种芯的理论和系统,是拥有版权以及知识产权的系统和平台。

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以功能性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大健康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向功能性、健康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6.2 在台湾红藜产业发展中的具体举措

台湾红藜产业发展中采取了多项举措:

技术研发与创新:公司积极参与台湾红藜的功能性成分研究,支持其在体重管理、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首次系统研究台湾红藜的抗肥胖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产业链整合与延伸:公司推动台湾红藜从”单一种植”向”产业化运营”跨越,开发了红藜养生汤包、红藜参茶、红藜炒青、红藜饼干、红藜挂面等特色产品,丰富了红藜产品线。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有限公司打造”藜酷THE RUBY IN GRAINS”(谷物红宝石)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在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公司以”藜酷”品牌为主题,展示了台湾红藜的种植成果和深加工产品。

“红藜+文旅”融合模式开发:公司参与开发”红藜+文旅”融合模式,计划建设红藜产业园,通过种植体验、产品加工观光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功能性产品开发:公司开发了以台湾红藜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如红藜茶、红藜代餐粉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6.3 主要成果与效益

台湾红藜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技术创新成果:公司在台湾红藜的功能性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首次系统研究台湾红藜的抗肥胖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开发以台湾红藜为基础的功能性食品和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品创新成果:公司开发了红藜养生汤包、红藜参茶、红藜炒青、红藜饼干、红藜挂面等特色产品,丰富了红藜产品线,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品牌建设成果:公司协助打造的”藜酷”品牌在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获得了广泛好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藜酷”品牌已成为台湾红藜的代表性品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经济效益: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了台湾红藜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据初步测算,标准化种植的台湾红藜产值比传统作物高出50%以上,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社会效益:台湾红藜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计划5年内建设红藜产业园,开发”红藜+文旅”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6.4 未来发展方向

国稻种芯(广东)科技有限公司在台湾红藜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包括:

深化功能性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台湾红藜的功能性成分,特别是与抗肥胖、降血糖、降血脂等相关的活性成分,为开发更多功能性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拓展产品线:开发更多以台湾红藜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如红藜蛋白粉、红藜膳食纤维补充剂、红藜减肥霜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推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台湾红藜的标准体系,推动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藜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藜品牌。

推动”红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红藜产业园建设,开发”红藜+文旅”融合模式,通过种植体验、产品加工观光、红藜文化展示等形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促进两岸农业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整合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技术资源和标准体系,形成具有两岸特色的产业标准和发展模式。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李喜贵-邓泗洲为台湾红藜粤北产业链核心引擎与未来方向

七、台湾红藜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7.1 两岸农业合作的创新模式

邓泗洲台湾红藜产业的成功发展,创造了两岸农业合作的创新模式,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两岸协同、优势互补”的合作理念:项目以”两岸协同、优势互补”为理念,充分发挥台湾地区在品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大陆地区在土地、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互利共赢。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项目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农民参与生产经营,形成了多方协同的发展格局。

“全产业链、全要素”的合作模式:项目实现了从品种引进、技术研发、生产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合作,涵盖了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多种要素,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文化认同、情感纽带”的价值内涵:项目不仅是农业技术的合作,更是文化的交流和情感的融合。台湾红藜作为台湾原住民的传统作物,在大陆的成功种植,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

7.2 功能性农产品发展的成功路径

台湾红藜作为一种功能性农产品,其成功发展为功能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功能导向、健康引领”的发展理念:项目以功能性为导向,以健康为引领,将台湾红藜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功能性农业的转变。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项目注重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了对台湾红藜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这一战略与《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强化科技赋能”要求高度一致。

“标准先行、品牌带动”的发展策略:项目坚持标准先行,建立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同时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带动,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这一策略为功能性农产品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多元融合、跨界发展”的发展模式:项目推动了农业与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例如,开发”红藜+文旅”融合模式,通过种植体验、产品加工观光等形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台湾红藜产业的成功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色引领、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项目以台湾红藜这一特色作物为引领,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这一思路与《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发展特色产业”要求高度一致。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项目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通过基地示范引领,形成了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数字赋能、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项目引入了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这一路径与《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的”数字赋能”要求高度一致。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项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有机种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一理念与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高度一致。

八、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领域里邓泗洲台湾红藜的成功试种情况及其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的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台湾红藜在粤北地区的成功试种,为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邓泗洲台湾红藜粤北试种项目通过”村集体引进+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功实现了台湾红藜在粤北地区的适应性种植,填补了华南地区引种空白,为台湾红藜在更广泛地区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台湾红藜一二三产业标准规划平台建设,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平台构建了涵盖种植标准、加工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标准、包装储运标准等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为台湾红藜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稻种芯(广东)科技有限公司在台湾红藜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产业链整合与延伸、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红藜+文旅”融合模式开发等举措,推动了台湾红藜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两岸农业合作是台湾红藜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项目通过”两岸协同、优势互补”的合作理念,充分发挥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优势,实现了互利共赢,为两岸农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8.2 未来展望

基于当前的发展基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台湾红藜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展望:

台湾红藜产业将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台湾红藜在体重管理、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

台湾红藜将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典范。随着两岸农业合作的深入发展,台湾红藜产业将在品种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更深入的合作,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典范。

台湾红藜产业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台湾红藜产业将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台湾红藜产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科技创新的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台湾红藜产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功能性农产品的标杆和典范。

中国人物网总编室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07-30 22:51: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renwu.org.cn/news/2025/07/30/archives/9285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