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先生在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人物网总编室
中国人物网总编室
管理员
477
文章
0
粉丝
新青年评论5字数 4178阅读13分55秒阅读模式
陈行甲先生在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校长、各位局长,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受彭凯平老师的邀请,来参加今天这场盛会。会场氛围如此亲切温暖,令我倍感荣幸。

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名全职公益人,创办了深圳市恒辉公益基金会——这是深圳具有代表性的慈善组织之一。我们的业务范围由我亲自划定: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大病救助与教育关怀。因此,我对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

我选择的这张封面图片,记录了去年十月我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一段经历。我们共同商议,于今年七月“AI向善全球峰会”期间合作举办了一场以“AI赋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可见,我对AI领域也保持着密切的关注。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在AI时代重新想象教育》。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分钟里,我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一、思考教育的核心命题

AI时代已然来临,我们更需要追问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

1.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更高分的“计算器”,还是更完整、更幸福的人?

这一点无需赘言。AI时代确实已经到来——若请语文老师分析,甚至鲁迅先生那句“大约的确”用在此处,来形容AI的态势也颇为贴切。

前几日,我观看彭凯平老师的视频,其中有个有趣的例子:当有人向一位国学大家提问《论语》中第八句话是什么时,他一时语塞;而一个孩子两秒钟内就给出了答案,因为他直接询问了AI。AI在记忆、理解和计算能力上远超人类,这已不是几条街的差距,而是维度的不同。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目标究竟应指向何方?

2. 教育的边界在哪里?是固守校园的围墙,还是延伸至家庭的餐桌、社区的土壤?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工作者——老师、校长、教育局长。我们习惯于在自身领域内纵横捭阖,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思考这个议题。这也是我在公益实践中特别关注和探索的方向。

3. 教育的底色是什么?这本质上是在追问教育的本质。我们究竟应追求效率至上的冰冷算法,还是守护心灵的温暖与光亮?

回顾我的受教育经历,我堪称那个时代的典型样本:我出生于1971年,即将年满55岁。在山村读完小学,乡镇念完初中,县城读完高中,省城攻读大学(湖北大学数学系),之后有幸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并赴芝加哥大学访学。

回首这段旅程,我最感念的是在清华大学的时光。请别误会我是在慕强或趋炎附势——若论世界排名,芝加哥大学或许更胜一筹。当年在芝大经济系,甚至有四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我们授课。

那么,为何我最感念清华?我至今清晰记得开学典礼上陈希老师的一句话:“当有一天你走出清华园,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具体知识,那时留存于你身上的,才是学校真正给予你的。”

各位老师,请细细品味这句话——其中蕴含着教育的本质。无论是湖北大学数学系的知识,还是中学、小学的内容,乃至清华课堂上的公式、算法、原理,许多我已无法复述。但学校烙印在我身上的精神底色,却始终留存。

因此,教育的底色绝非知识的灌输、技能的流水线,而是“灵魂对灵魂的唤醒,生命对生命的滋养”。正如那首歌所问:“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教育,正是使人成为人的漫长而神圣的旅程。

在AI时代,我们更需重新思考这些基本问题。

二、AI重塑教育的三重变革

AI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1. 学习方式的颠覆:从规模化授课走向个性化共学

去年,萨尔曼·可汗出版了《教育心语》一书,彭凯平老师为其撰写了推荐语。我与他进行了一场线上对谈,那场直播甚至创下了一个记录:对话尚未结束,该书在中国大陆的库存已全部售罄,后期只能转为预售。有兴趣的老师不妨一读。

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刚才张院士、谢校长已详细阐述,在此我不再展开。

2. 教育生态的颠覆:从校园中心转向家校社共育

请允许我简要介绍我在教育领域的公益实践:我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这些年的公益经历让我发现:每一个受焦虑、抑郁等精神困惑困扰的孩子背后,无一例外(100%)都站着一位或两位存在问题的家长(问题或大或小)。

在AI时代,普通人能否负担得起心理咨询的费用?当前,心理服务需求如海洋般广阔,而供给却如沙漠般贫瘠。AI凭借其强大算力,必能在心理健康领域有所作为。

今年三月,我与杭州青年企业家赵毅、阿里巴巴副总裁凯夫(清华计算机系毕业,85年出生,已任阿里副总裁四年)共同发起成立了“智能向善社会创新网络”。我们以极具创新性的模式,为中国普通家长提供支持,帮助他们以更科学、更有爱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我们推出了“齐家家庭AI心理教练”,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的UI设计界面。

经过11轮封闭研发,汇聚全国50余位顶尖AI工程师、技术专家、产品专家及心理学专家,我们致力于打造这样一款产品。我们希望帮助每一位普通家长更科学地理解孩子的情绪、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学会如何与学校配合,精准把握孩子成长的节奏。

3. 成长观念的颠覆: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心智的成熟与丰满

在AI时代,知识的堆砌不再构成核心竞争力——无论你积累多少,AI都能轻易超越。真正的竞争力在于:面对挫折的复原力、解析世界的思辨力、连接自我与他人的同理心与爱。这些决定生命质量的深层能力,唯有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与人性互动中才能孕育,无法被算法传授。

三、成长中的暗礁:技术冲击下孩子的困惑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情况不容乐观。各位老师、校长、局长应该感同身受。我推动的“知更鸟青少年儿童心理关怀计划”得到了彭凯平老师的大力支持,俞敏洪老师、杨澜老师也出钱出力、亲身参与。

前年(2023年)10月9日,新华社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宣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家应能体会这四个字的分量。

我们教室里的孩子,有多少正在情绪的泥沼中无声挣扎?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残酷而又现实的课题。

彭凯平老师总结道,当前孩子普遍面临“四无”状态:学习无动力、社交无能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对生命价值无意义感。

那么,AI时代的到来,将加剧这种“四无”,还是帮助孩子们靠岸?

四、AI与人的共生:时代的机遇

今年7月9日至11日,我在日内瓦与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于“AI向善全球峰会”期间联合举办了“用AI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技术拥有温度”主题论坛。新华社瑞士分社社长评价道,这是首次由中国人创办的国际组织在联合国平台主导此类活动。

我利用前年获得的“爱心奖”(由香港爱国爱港企业家设立,旨在表彰全球华人慈善家)所获18万美元奖金,全额捐出并在瑞士注册了“国际健康慈善协会”。正是通过该协会,我们与联合国合作举办了这场“AI for Mental Health”峰会。陈冯富珍女士、俞敏洪先生、杨澜女士、阿里巴巴副总裁张凯福先生、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先生等中国专家亲赴瑞士为我们站台。世卫组织心理健康主管、ITU秘书长、日内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等国际专家也到场贡献智慧。

我们探讨AI如何赋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我们的思考聚焦于:

1. 重新定义教师

未来的优秀教师,其核心价值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点燃了什么。AI可以传授知识,但唯有充满爱的眼神才能传递信任;AI可以批改作业,但唯有温暖的双手才能给予力量。

教师应成为学习的设计师、成长的陪伴者、意义的引路人。刚才王司长谈及班主任时,话语尤为动人。这让我再次想起陈希老师的话:当孩子多年后走出校园,或许已忘记你讲授的具体公式、文章,但他一定会记得,在自己彷徨、忧虑、无助时,你投来的温暖目光、鼓励的眼神、轻拍肩膀的瞬间、走廊里的那个拥抱——这些,他将铭记一生。

在AI时代,我们尤需重新定义教师的价值。

2. 重新定义家长

我们正在研发的“齐家家庭AI心理教练”,采用非侵入式、非评判式的AI辅助模式。我们不是医生,也不是咨询师,而是“教练”。我们希望帮助家长在AI的辅助下,成长为“教练型家长”。

在此预告:我受罗振宇老师、脱不花老师邀请,即将在“得到”平台开设一门课程——《让爱游动:陪伴孩子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青春期家庭心理教育40讲》。课程已备完,本月底将赴北京录制。我希望系统阐述家庭如何作为关键节点,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这段艰难时光。

几年前,畅销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扉页上写道:“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多少人心有戚戚。度过青春期极为不易,仅靠学校、教育局、校长是远远不够的。家校社共育中,家庭这一点位至关重要——这正是我当前工作的重点。

3. 重新定义学习

在一个答案唾手可得的时代,提问的能力、质疑的勇气、创造的力量变得空前重要。我们应引导孩子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意义的创造者”。教育的核心不应再是“学会”,而是“会学”。正如谢老师所言,关键在于“如何提问”。

我是AI的深度用户。我们开发的“齐家家庭AI心理教练”,正是通过提示词工程结合全球顶尖大模型(如GPT系列、Claude等)调试而成。“会学习”已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能力。

五、面向未来:AI实力有限,难抵人性深处

在AI时代,我们无需恐慌,也不必感到无力。因为AI能力再强,亦难以触及人性的深处。教育之途漫漫,唯有点亮好奇、善意、坚韧与慈悲这些人性之光。

真正的育人,在算法之外,却在星光之内。我们培养的孩子,应能在漫长人生中感受幸福、承受挫折、经历风雨,对社会有所贡献,享有丰盈充盈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因此,教师应关注那些构成幸福与成功的核心能力:

· 创造力:提出AI无法想象的问题,创作AI无法生成的作品。

· 共情力:在人与人的真实连接中感受爱、传递爱、创造爱。

· 思辨力:在信息洪流中独立判断AI输出的真伪与价值。AI也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在开发“齐家家庭AI心理教练”时,我们采用提示词工程同步构建了两条线:产品线与评估线。产品线目前正由100名家长进行内测,两个月后将开放公测。评估线则同样基于提示词工程开发,用于未来应对百万级用户时,评估AI对话质量。

我们召集了100位心理学家(来自清华、北大、北师大、浙大等高校),通过数据标注与AI评估系统进行对齐。该系统从共情、咨访一致性、积极关注、防幻觉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当AI评估系统与百位专家共识对齐度达到80%时,该系统将作为“裁判”正式上岗,评估产品对话质量。欢迎各位关注“智能向善社会创新网络”,我们的产品将于两个月后公开测试。

六、美育与心育: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我在“知更鸟”公益项目中始终强调:美育不是奢侈品,而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公益慈善力量,我们在教育领域发挥补充作用。对于基于工具理性的应试能力,现有体系已有成熟的测量与推动机制。我们关注的,是点燃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即便身处偏僻山村,当孩子看到路边的野花、天边的落霞、山与天相接的轮廓时,能怦然心动、心生感动。我们希望培养孩子在人生低谷时,能通过阅读燃起改变命运的内驱力。

因此,对乡村孩子、对每一个普通孩子而言,美育绝非奢侈品,而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而在AI时代,“心育”(对心灵的培育)更是教育的必需品,是基石与灯塔。

我的分享即将结束。我们的社会并不完美,AI也非万能。但我们可以选择运用这项强大技术,让角落中孤寂的孩子被看见,让焦虑挣扎的家庭被理解,让迷茫的生命被疗愈。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并非将孩子塑造成完美的精密机器,而是培养他们在智能世界中,依然怀有温暖、自由和勇敢之心。

我们公益人生的愿景,是“专业纯粹做公益,推动提升公益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使命是“通过创新公益实践,为脆弱群体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价值观是“坦诚、谦和、严谨,为了爱而工作”。这与传统公益慈善的“救苦救难”形象有所不同。

我想以此类比教育:公益慈善的目的不是救苦救难,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分数与升学。二者的目的,都是点燃——点燃孩子飞翔的梦想,让他们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飞跃成长路上的重重山峦。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社会虽不完美,但看清之后依然热爱,知难而仍然行动——各位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力量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一点点。

谢谢大家!

 
中国人物网总编室
  • 本文由 中国人物网总编室 发表于2025-11-23 14:33: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renwu.org.cn/newyouth/2025/11/23/archives/9513

发表评论